时间:2017-11-06 09:00作者:紫琳
“梅花拳”在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她古老而神秘、实用且科学,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实在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2006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创始后的发展与传承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梅花拳第六辈名师“李进德”。
李进德,字修业,出生于清康熙十三年,卒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674-1749年),祖居平乡县停西口村,因其在七岁时得重病,多方医治无效已奄奄一息,巧遇梅花拳四辈宗师蔡光瑞出游至此,用梅花拳绝学“还阳掌”发功治疗才得以康复,遂学梅花拳。蔡师爷将其收为徒孙,尊命师承五辈先师韩华礼,之后随两位大师习文练武数载,尽得真传。在此期间曾尊师命同师兄赵文礼赴鲁平匪乱,使一方民众得以平安。后来,李进德尽学两位大师神技后,深知梅花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仍不满足,意欲深造,蔡韩两位先师及张复师叔(五辈先师,当时主管梅花拳河北事宜)听后为之感动,便让李进德携同徐世德,郑玉德去江苏徐州搬请师祖邹宏义北上传教,于是又引出了一段梅花拳“三德请师”的历史佳话。
“三德请师”的故事不仅仅是梅花拳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更是为梅花拳在北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有着非同一般且非常深远的意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三德请师就没有梅花拳在北方的发展,没有三德请师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梅花拳圣地,当然也没有了作为历史文物的邹氏墓群,没有三德请师更没有我们今天为之努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作为梅花拳弟子,我们决不能忘记它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伟大贡献。
邹师祖定居后马庄村以后,李进德在邹师祖的亲自教导下继续勤学苦练,潜心修行,终于领悟了梅花拳的神髓,此时的李进德已是集三代大师文武精华于一身,文武造诣已是登峰造
极,出神入化。后人赞曰:进德师文理通玄,武备更兼绝技,锻炼气体至钢至柔,曲折变化无懈可指,以视古之,三丰神术唯公可以比论。
李进德一生充满了传奇,他为民除害,伸张正义,扶弱济贫,见义勇为,其光辉事迹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如曲周洪门寺勇斗恶僧,山西和顺力挫恶霸赵家三虎,众百姓拍手称快,在馆陶县运河堤智取黑店使过往客商免遭厄运,在家乡带领众乡亲挖沟排涝以保安康,出资助贫困,晓大义使浪子回头,在北京振远镖局更是大显身手,铜筷子功法一鸣惊人,又在王府比武技压群雄,一时间名声大振,开馆授徒,习练者无数,被京城武林界誉为武备教练,致使梅花拳在北京得以落地生根。
后来,李进德暗保康熙微服私访,在江南遇仙人指点迷津,授李进德天机曰:
灵山十万不辞远,
千里迢迢渡金禅。
金禅十生九死难,
天理轮回六下凡。
不在帝王将相家,
不入豪门巨宅院。
功成名就归故里,
三省六府把法传。
从此,李进德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抛开京城荣华富贵,毅然回到家乡,潜心研究梅花拳的文韬武略,把周易八卦,阴阳五行有机的融入到拳理当中,在传播“梅花拳”之文武期间,又遍访各大门派武林高手,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又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创新了“大架隔空”,“三趟腿”,“蹬筋拳”,“百步进锤”,“百步退锤”等拳法,以及众多器械套路的使用,使梅花拳更具有实战性和保健性。因此后人称颂李李进德:“演周易成神奇,化八卦为先知,测吉凶无不中,去疾苦弹指间”。
[page]
李进德一生有徒众多,唯有刘基沛、赵自强、李清佐、孟礼公、云似忠等出类拔萃,在中晚年期间率众弟子遨游于晋冀鲁豫诸府州县,广开梅花拳文武大道,大力发展梅花拳文武事业,弘扬中华武术强国健身精神,武:使其习练者要做到,大到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小:到维护地方安宁为己任。文:教化民众要忠君爱国,父慈子孝,尊师重道,和睦乡邻,先大家而后小家,用他当时所倡导的崇文尚武,爱国爱家的精神理念概括起来就是:
倾巢无完卵,
国破身何安。
文武须报国,
不枉七尺男。
当先赴大义,
国泰民自安。
以上充分说明了李进德当时的家国思想理念,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广大农村以及部分城镇,各行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到梅花拳的队伍中来。短短几年的时间,使梅花拳得到了空前发展,如雨后春笋,遍地生根。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虽然几百年过去了,李进德的文武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无数梅花拳弟子的拳拳报国之心。。然而,在高科技突飞猛进和经济挂帅的现代化的今天,李进德的文化思想以及他所创新的拳术,套路,器械的使用正面临着失传,众多的梅花拳文化遗产急需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
清道光年间,四方弟子为李进德树碑立传,歌功颂德,立下神道碑,和墓志铭碑各一块。不幸的是,在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期间惨遭毁灭。民国二十四年四月,邯郸馆陶,邱县,曲周,永年一带弟子为先师再立新碑。然而,在文革时期,两块石碑被推翻在地,拉去修河筑坝。后经亭西口村梅花拳弟子多方寻找。只找到神道碑一块,现存于亭西口李进德墓地。
下一篇:练功习武的警示名言,尚武武德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