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31 05:13作者:瑶燕
玄奘墓塔又称玄奘舍利塔(三藏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少陵原畔的兴教寺内。周围青山连绵,林木葱郁,景色幽雅。玄奘高僧是我国唐朝佛教法相宗的创始人。他于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途经我国甘肃、新疆,取道碎叶、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遍游南印度,跋涉干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克服艰难险阻,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取回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唐太宗的敬重。回国后,他以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寺为译场,同数百名学者和僧人一起虔心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历时19年,译出经典74部,成为我国第一个从事佛经翻译的人。这些佛经对后来促进中印文化交流起了或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陕西省君县玉华寺。唐高宗遵照玄奘“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的遗言,将其火化后的遗骨葬于西安东郊浐水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公元664年)迁葬于兴教寺,并修建墓塔,以资纪念。唐太宗大和二年(公元828年)对墓塔大规模重修,即为今塔。
玄奘的舍利塔平面方形,砖砌仿木结构楼阁式五层,通高21米。第一层边长5.2米,以上各层逐渐内收,下大上小,十分稳固。塔身下为低矮的台基。第一层塔身南面辟砖砌拱门,内为方室供玄奘台像。底层南面刻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0年)篆刻的《大遍觉法师塔铭》。细述了玄类的生平事迹。以上各层均为实心,不能登临。塔外每层每面用四根八角形倚柱分成三间。檐下用砖隐砌出最简洁的斗拱,在其它建筑物上是少见的。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和收进的做法。第一、三层砖用菱角牙子挑出,以上到十一层砖均逐层挑出,然后又逐层收进。挑出的檐砖逐层加大,使叠涩呈现出向内曲的弧形曲线。这是唐代叠涩塔檐的艺术特点。每层挑出较大的叠涩出檐,砖层较多,更显楼阁式塔的意味。塔顶置巨大的方形塔刹,刹座为四瓣仰莲,上面承托覆钵、莲瓣、宝瓶和宝珠等。
塔为纪念性墓塔,因埋葬玄奘遗骨而建,虽不很高,但庄严壮观,驰名中外,在建筑艺术上,是我国现存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典型代表。该塔已于1961年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清《万寿盛典初集》刻本
下一篇:《乾坤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