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有什么样的历史发展?邺城遗址简介

时间:2016-10-30 16:39作者:倩雨

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处。遗址由南北相毗连的两座城址组成。《管子·小匡》记载邺城始筑于春秋齐桓公时。邺北城在今漳河之北,北临漳河故道。东汉建安九年(204)魏王曹操大规模营建该城,后作为王城。魏文帝曹丕称帝移都洛阳,仍以邺为曹魏的五都之一。此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均建都邺北城。邺南城大部在今漳河南岸,始营建于东魏天平二年(535)。南城建成后,北城仍继续修缮使用。至北齐亡(577),邺城始衰落。由于漳河频繁泛滥和改道,遗址遭严重破坏,地面遗迹仅存邺北城金虎台基址和铜爵台的部分基址,余皆湮没于地下。1935、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对邺城进行调查,1976~1977年河北省和临漳县的文物机构曾进行部分勘查工作。1983年秋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合作进行了勘探发掘工作。邺城以宫殿区为中心的平面规制,采用中轴线对称形式,功能分区明确,改变了两汉以来都城宫殿区分散的布局,对以后隋唐的都城规划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邺城遗址

邺北城据《水经注》记载: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城门7座,南面3座,东西面各1座,北面2座。经实地勘探的东、南、北三面城墙和城西北的金虎台、铜爵台基址,城南北1700米,东西2400米。城墙宽15~18米。现已确定门址位置的为:南面自西而东的凤阳门、中阳门、广阳门;东面的建春门;西面的金明门;北面的广德门。城内发现大道6条,分别通向各面城门,并将城内划分为几个功能不同的区城。建春门、金明门之间的东西大道,将城分为南北二区。北区中央为宫殿区,西边是苑囿,东边是“戚里”。宫殿区已探明10座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西,即文献记载的铜爵圜的位置(后赵时为九华宫),也探明4座夯土建筑基址。金明门以北,是著名的“三台”,自南往北为金虎台、铜爵台、冰井台。金虎台基址保存较好,现存南北120米,东西71米,高12米;铜爵台基址仅存东南部分,南北50米,东西43米,高4~6米,两台相距83米;冰井台基址尚未探明。南区是一般衙署和居民区,有3条平行南北向干道通往南面三门,中间中阳门大道向北正对宫殿区中央部位,形成中轴线,路面宽17米,是邺北城最宽的道路。

[page]邺南城
据《邺中记》记载: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文献记载邺南城有14座城门,南北面各3座,东西面各4座。经实地勘探,已探出东、南、西三面城墙,其北城墙利用了邺北城的南城墙。城址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均为圆角;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部发现有加强防御的“马面”设施,并有环绕城墙的城壕。北面的3座城门系利用邺北城南面的城门。其他三面已确定门址位置的有南面的启夏、朱明、原载3门,西面的纳义、乾门、上秋3门,东面的仁寿、中阳2门等门址。城址北部中央为宫城,已探出宫城的西、北、南三面有宫墙,南北约970米。在宫城内有建筑基址10多座。经发掘的有朱明门、乾门、朱明门通向宫城的大道(即全城的中轴线)和城壕等。朱明门为南城正门。经对门址全面发掘,发现三个门道,中门道宽5.4米,东西两门道宽4.8米,门道之间的隔梁宽皆6米,门道进深20.3米,门墩宽(东西)84米。门墩两侧分别有向南伸出两段南北城墙,长约33米,两墙尽端各有一座方形台基与之相连,这两座方形台基应是双阙基址。这种在城门(罗城)两侧突出有巨大的双阙,文献虽有记载,但经考古发掘的遗址,在中国尚属首次。这种形制与后来的明清宫城午门是相似的。

出土遗物种类较多,其中以瓦的数量最多,可分为3个时期。东汉至曹魏时期的板瓦、筒瓦多深灰色,表面饰绳纹,里面为布纹,瓦当皆圆形云纹;十六国时期的板瓦、筒瓦多青灰色,质粗糙,表面多素面,筒瓦或饰篮纹,里饰布纹,瓦当面有“大赵万岁”、“富贵万岁”等铭;东魏北齐时期的板瓦、筒瓦多为黑色或黑灰色,质细密坚硬厚重,表面光滑,里饰布纹,常有文字戳记,瓦当均为莲花纹。此外还发现绳纹砖、陶人面纹饰件、石雕螭首、柱础等。

邺城遗址

[page]邺城遗址中国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位于河北临漳。1957年后调查发掘。由南北二城构成。北邺城是建安九年(204)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北齐亡,此城衰落。南邺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依北邺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据记载,北邺城东西7里,南北5里,周设6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2400米,南北1700米,规模略小于文献记载。城内由贯穿东西城门的大道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中央为宫殿区。西为禁苑铜爵园,内设马厩、武库,西城垣上筑有壮观的铜雀、金虎、冰井3台。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对北朝、隋唐都城的建设产生过深刻影响。根据记载,南邺城东西6里,南北8里60步。实测东西2800米,南北3460米,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宫城设在城北部中央,宫北有后苑。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已经发掘,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夯基。因漳水泛滥与改道,邺城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今地面所存,仅金虎台及铜雀台等部分残基以及瓦当、石螭首等遗物。邺城西北,为东魏、北齐陵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