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发展原因是什么?殡葬文化探究之一

时间:2017-03-19 03:30作者:芳熙

殡葬之发展原因

一、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

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因而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之一。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乃至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不值'。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生者而言的。因为死者已无知觉了,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这无异于给生者开了一张'预期支票',告诉他们人生都会有一个如此'完整的'结局,不会'有始无终'。

我们应当认识到,心理需求也是一类'社会需求',它就像吃饭、睡觉一类物质性需求一样的真实。只要它们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所谓'人情所好,圣人不禁'。这里说的'人情'即是人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

二、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

弃尸于自然,任其腐烂,还会破坏自然环境,极易引发疾疫流行。所以殡葬从一开始就同时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的生存'的社会目的。统一安排公共墓地,一直是中国殡葬的一个好传统。早在原始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墓葬就留下了这样的证据,如西安半坡的氏族公共墓地就统一安置在居住区的北面。我们地处北半球,一年中多刮温暖的南风,墓区置于北边,显然有利于居住区的卫生。《礼记·檀弓下》:'葬于北方,北首(头朝北方),三代之达礼也。'三代,指夏、商、周;达礼,通行之礼制。孙星衍注释为'古者葬于国北'。中国历代有'义冢',为官府出资购地或择无主荒地埋葬无名尸体的墓地。义冢意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瘟疫流行。历代对水葬都予以禁止,明、清还将禁水葬列入法律之中,以保护水源。历代墓地均用贫瘠之地或山地,不得占用良田沃土。古今中外各民族对殡葬用地大都有类似的规定,耕地、水源等都是生者不可缺少的生存资源,人们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只有一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