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顿节土族人的文化转型轨迹

时间:2017-02-05 03:43作者:晓裳

 《诗经·七月》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反映了远古先民们的农事生活。而古老的纳顿节是土族先民从原始的游牧文明转向农耕文明的见证,其中的许多活动都可以看出这种转变。

“土族的纳顿不仅是历史的纳顿,还是欢乐的纳顿,民俗的纳顿,祥和的纳顿。”民和县文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纳顿节里的众多活动,不仅体现出了土族发展的历史,也展现了土族人欢乐团结的民族风貌。

与我国西部地区很多民俗形式不同的是,纳顿节是一个主办方轮换式的群体性活动。各村都要提前准备,庆祝活动一般都是当天结束,因而有着独特的组织方式。

纳顿节在民和县流行的地区分为三川,即由西向东的“上川,中川,下川”。这三川将近七十个村子都要轮番举行纳顿节,那么从哪个地方开始就成了一个问题。勤劳的土族人有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从粮食成熟最早的地方开始。而三川中粮食成熟最早的下川就成了每一年纳顿节开始的地方。

一年一度的纳顿节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下川的锣声开始,到九月中旬上川的鼓音结束,期间逐村向西,欢乐的海洋席卷整个三川地区。在这期间,纳顿节以供奉地方神的村庙为定点顺次举行。同姓大村有自姓的庙,杂性小村有公共的庙。所以不同的时间人们会在“纳顿”前加上主办庙宇的名字,甚至有的以姓来称呼,如朱家“纳顿”、马家“纳顿”等;有的以地区称呼,如桑不拉“纳顿”、台子“纳顿”等。

据民和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纳顿节分三个阶段进行。每年的筹备工作从农历的4月初就开始了。清明节是三川各村祭奠二郎神和地方神的时候。这时候各村就会在神庙中推选出当年七月举办纳顿会的“大牌头”和“小牌头”。这种在农历二月左右举行的小型聚会被称为“二月纳顿”,而七月份举行的盛大聚会则被称为“七月纳顿”。在二月和七月之间,选出的“大牌头”和“小牌头”则负责在节前筹集经费,维持本村秩序,协调生产管理(如田间用水顺序)等。等到七月中旬节日期间,这些大小牌头则具体负责庆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其次是小会,节前,村民在会场搭建大型帐篷,以供安放神像和进行祭奠。节前一日大小牌头敲锣打鼓,进行祭典等一系列活动。开完小会,纳顿节正会的狂欢就要开始了。

和西部很多汉族地区的传统社火一样,纳顿节是一种典型的公众活动,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性活动。可由一村单独举行,亦有两村联合举行。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队伍浩浩荡荡地开进麦场,纳顿节的序幕就算是拉开了。

会手舞

万众瞩目的纳顿节正会是一个舞蹈的海洋。主要有会手舞、具舞(即傩戏)、跳“法拉”(巫)三部分组成。研究者认为,如果说雄健刚毅的会手舞体现了土族先民勇猛善战,团结一致的民风,那么会手舞之后的傩戏表演则能反映出土族人先民对萨满教和佛教的信仰。

民和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纳顿”的开场舞是会手舞。“会手”是土族人的集体舞蹈队,人数由二三十人、四五十至百人不等。先是本村的“会手”迎接外村的“会手”。本村“会手”按老、中、青年龄顺序列队,由老人们身着长服,高举着彩旗、手执柳条领队,民乐手、旗手随其后。他们在鼓锣的节奏中起舞,同时口中发出“大好!大好!”的欢呼声。随后,他们喜跃忭舞地走出百米外,迎接前来庆贺的外村“会手”。两村“会手”相逢,旋转起舞三圈后,主人向客人队伍焚香,递烟敬酒,互致贺意,共祝平安。饮过酒后,主客两队在广场上起舞,顿时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会手舞表演的形式有一环套着一环,排成龙形的“一字长蛇阵”也有两行并行的“二龙戏珠阵”,还有变换成四行的“四门斗敌阵”等等。令观者眼花缭乱,兴奋不已。俯瞰会场,由主客双方汇合而成的会手舞队整体上看起来像一支征战的队伍。那些手持兵器的领舞人很像是统领队伍的将领,而队伍里持箫管者则像是文官或随军的军乐队,那些个举着三角形旗子的人像负责传达将军命令的传令官。

据《民和县志》中的记载,土族会手舞的形式最初来源于土族先民的军队庆典舞蹈。当地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队土族先民的军队为把守黄河岸而来到三川地区驻扎,因为拒敌作战获胜,大摆庆功酒。而庆典活动上军队高兴的动作则成了现在土族人“会手舞”的雏形。

傩戏表演

在“会手”歌舞结束后,古朴的民间傩戏表演就开始了。习惯上土族纳顿节的传统剧目主要有《庄稼其》《三将》《五将》《杀虎将》等。顾名思义,乡傩戏《庄稼其》意为即种庄稼的人。跳舞者戴面具,穿上古时期的装束,一个扮演老农,一个扮演老农的儿子。通过老农向他的儿子传授农耕技艺等剧情,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展现了古代土族的农耕生活。剧中稚气未脱的儿子与他父亲的争执,反架格子倒挂犁的滑稽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

除此之外,军傩戏的表演也有不同的传统剧目得以保留下来。其中比较有名的要算是《三战吕布》了。以双方布阵、对打等舞蹈化的动作演绎出三国时期的这段故事,再现三英战吕布的激烈场面。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汉族文化的影响。

民和县文化局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傩舞中不仅有古朴刚毅的动作,还对表现对象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整个过程中扮演着特意突出关羽的忠烈和威武之气,表现了土族人对关公的崇拜。而《杀虎将》则以古朴粗狂为主。其中虎与牛的相抵摔跤、人与虎的搏斗,及戴牛头面具的杀虎将最后出场降伏猛虎等情节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反映出土族先民远古时期在恶劣自然环境中艰苦的生活情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锣鼓声还是一声响过一声,但按照当日举办当日结束的习惯,这一天的纳顿节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尾音——分发蒸饼。组织者将提前蒸好的大堆蒸饼分块赠送给每个到会的人。而老人们则在供奉着地方神的庙前焚烧纸钱,上香祈祷,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家家户户都能生活美满。这个尾音一结束,组织者就号集在场的群众,把地方神抬送到第二天举行纳顿的村子。

“纳顿”影响

回顾整个七月到九月,这段时间内,纳顿活动就像是一次漫卷过全县的潮水,而带给所有土族人和慕名前来的观光者的是一波又一波欢乐的浪潮。七月纳顿,民和县是一个欢乐的海洋。

纳顿节和春节是土族最热烈、最隆重的两大节日。另外,土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正月十四佑宁寺的观经会,农历“二月二”威远镇擂台会,“三月三”“四月八”庙会,六月的丹麻戏会等。在土族的这些节日里,举行多种的传统娱乐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参与者在喜闻乐见的节目中了解了土族的发展历史,完成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任务。同时,由于大规模的节日活动造成的群聚效应还使得商贩云集,对地区间物质交流有促进作用。

古朴的纳顿节从远古走来,影响着一代代的土族人;欢乐祥和的纳顿节也将继续走向下一年、下一个世纪,成为传承土族民俗文化、展现土族人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