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刀山下火海,勇气何来?

时间:2016-12-27 09:44作者:晓裳

表演者从容不迫地在“刀山”上表演。 

勇敢“上刀山”的傈僳族女孩。 

表演者踏入“火海”。 

年轻的勇者。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怒江两岸大山中的傈僳族人都会用上刀山下火海的危险方式,庆祝本民族的重要节日——刀杆节。傈僳族人认为只要拥有神灵的眷护和无畏的勇气,就可以做到常人不能做的事情。

▲▲刀杆节上的表演

云南腾冲的一个傈僳族村寨场坝上,几声火枪响过之后,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开始为众人表演“跳火舞”。他们上身裸露,光着脚,模仿各种禽兽的动作,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来回跳动,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只见圆浑的火球在他们手中翻滚、搓揉,而他们却毫不在意。经过火的洗礼,意味着新的一年里能够消除各种灾难。

场坝中央,矗立着两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刀口向上,银光闪闪,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

几个穿着红衣裳,头戴红包头,光着脚的勇士,健步来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双手举杯过头,口中念念有词,接着将酒一饮而尽。然后,他们纵身跃起,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双手握住刀口,双脚踩着刀刃,鱼贯而上。最先爬上顶端的人,还要做高难度的倒立动作,燃放鞭炮。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

烧得通红的火炭,吹毛断发的刀刃,赤脚踩上去而不受伤,相信普通人是做不到的。然而,云南腾冲傈僳族每年一度的刀杆节上,表演者都要去完成这些危险动作。他们是经过训练的吗?是硬气功,是魔术,还是奇特的技巧?

▲▲上刀山下火海的渊源

刀杆节的名气现在越来越大,原因之一是人们还没有真正揭开上刀山下火海的谜底。我们怀着满腔好奇,去拍摄傈僳族人的“刀杆节”,试图发现其中的秘密。

据当地人介绍,傈僳族刀杆节已有数百年历史,是为纪念明朝一位名叫王骥的兵部尚书领导大家抗击外敌入侵而兴起的。同时,也是为了再现傈僳族先民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其主要内容便是“下火海”(亦称“踩火塘”)和“上刀山”(亦称“爬刀杆”)。

我们仔细观察了“火塘”与“刀杆”。“火塘”先是由木柴堆成约一丈长、五尺宽、一人高的柴堆,将柴堆点燃,燃烧多时,最后烧成通红的炭火,形成一个大火塘。据测算,柴堆的中心温度可以达到300度。

刀杆的高度达20米左右,用藤条绑了刀刃向上的锋利钢刀。钢刀可以现场检验,要求必须达到吹毛断发的程度才算合格。

表演者要赤脚在炭火上面表演跨步、踏跳等各种动作,还要赤脚踩上刀刃,爬上刀杆顶端再从另一面下来,在表演之后要向周围观众展示自己的身体并无受伤,整个表演才算完成。

▲▲表演者的说法

我们寻访的4个表演者中,有两个都是16岁的女孩,因此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个叫李生莲,另一个叫杨立凤。令我们惊讶的是,这两个女孩学习这种绝技仅仅1个月的时间,就正式进行表演了。而另外两名表演者更表示,完成这些危险性很大的动作是不需要训练的。

事实究竟如何?我们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演过程。在下火海和上刀山之前,他们都用一种蒿子叶和树皮做的木香的香灰擦拭身体,尤其是腿和脚的部分,并把蒿子叶咀嚼吃掉,说这样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同时,把一些称为“甲马”的纸符一样的东西扎在腰间和头顶,说这些“甲马”可以带给他们信心和勇气。

之后,他们便开始进行表演。我们看到,李生莲和杨立凤赤着脚在烧红的炭火上踩过时,火星伴随着周围兴奋的口哨声响成一片,而她们在攀登刀山时,周围的观众也紧张得不敢大声喘气。不论是从火塘里出来后,还是从刀杆上下来后,她们都把脚底板展示给周围的观众看,确实没有受伤。

对于蒿子叶和香灰,我们很快做了调查。蒿子叶学名“野艾”,确可入药,但并不能解释表演者不受高温和利器伤害的神奇现象。而那些“甲马”,4位表演者解释说,在他们的信仰中,佩戴这些就不会受伤。

▲▲有技巧,更要有勇气

表演者的解释当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试图追寻一个可以理解的答案,因此又赶到了傈僳族自治州的州府——六库,在那里的鲁祖村,我们看到了同样的表演。

表演队一位姓胡的队长给我们做了一些解释。他说,表演中确实有一定的技巧,比如爬刀杆时,手的握法和脚的放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如果技巧运用正确,可以减轻脚底压在刀刃之上的大部分体重。

在这里进行表演的钱小丽则认为,在表演中,技巧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一种心理因素,即具备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对于这种心理作用,她也无法向我们做进一步的解释。

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发生变化,身体的各项机能有可能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造成一些目前科学还无法进行严格解释的现象。要真正了解这种变化的程度以及规律,则有待于人类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傈僳族的刀杆节已经声名运播,当地也形成了不少专业的表演队伍。上刀山下火海这一延续了数百年的古老传统,正从中国西南部的偏僻乡村走向世界。无论其中有多少未解之谜,刀杆节都不是因为这些才流传至今的。当高高的刀杆矗立起来时,它代表了一种勇气,通向刀杆顶端的一把把柴刀是傈僳族人勇气和力量的证明,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着一个民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