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的节日

时间:2016-11-22 16:31作者:寄南

一、纳西族的"库市"

春节,纳西语叫"由奔吉赠",意为正月过大年,也称"库市",即新年。纳西族与汉族一样过春节,时间为旧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五。但纳西族过春节有自己的特色。

有句俗语叫"打瓦纳西努",意思是说"腊月纳西疯",因为一进人腊月,纳西人就发疯似地为置办年货而奔忙。

除夕有宰鸡、炖猪头的习俗,备办各种菜肴和果品,拜祭"灶神",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也有守岁的习惯。初一凌晨由一男子先起床,首先是烧火,火要一点就着,表示新年火红吉利。接着点三炷香,到河边去"买水",要一边顺流汲水三次,一边口诵"新年大吉,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要做一碗米花糖水送到家庭主妇床边,感谢主妇一年来的操劳。妇女起床后炸糯糕、粉皮,男子在院中摆供桌和祭品,由家长主持祭拜天地,再把祭品撤回屋里祭祖先。这一切需在天亮前做完,否则会被村邻讥笑为不勤快。当日早点吃炸糕、米酒、汤圆等素食,禁吃荤。初一当天多数不串门。初二才陆续到亲友家相互拜年和轮流请"春客"。

现在,这些传统风俗多有改变,如"拜祭灶君"、"初一清晨买水"、"除秽祭天"等风俗已不多见。纳西族初一全家上山祭祖坟却成了一种新的风俗。春节期间各地都要耍龙,耍麒麟,开展文艺演出、球类运动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二、正月十五"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的"棒棒会",会期一天。"棒棒会"主要交易锄把、瓢把、扁担、竹篮、筛子、簸箕等生活用具。届时,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木、花卉盆景交易,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四方街移到新城区,会期也由原来的一天延长为三天。"

正月十五,标志着春节已过完,人们也投人到春耕准备工作中去了。

三、三月"龙王庙会"

清乾隆二年(1737年),城北黑龙潭修建了龙神祠、戏台,每年在这里举办"龙王庙会"。唱大戏,祭龙王。"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民国初年,知府熊廷权倡议在"龙王庙会"期间举办物资交流会,得到社会各界支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骡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迪庆、大理、保山、昆明以及外省客商纷纷牵骡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骡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骡马物资交流会。1950年改称"三月物资交流会",1970年后,为保护黑龙潭水源,几易会址,但"三月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骡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演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四、纳西族的火把节

杨品硕的《丽江竹枝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星回佳节例相沿,火炬村村照稻田。谷穗出头看火把,老农相庆兆丰年。"写的就是纳西族农村的火把节。

纳西族与周边的白族、彝族一样,每年都过火把节。纳西族称火把节为"创美生俄",纳西族有"初以库市迪,若以生俄迪"的谚语,意思是冬季最大的节日为春节,夏季最大的节日为火把节。从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纳西族要过三天的火把节,金沙江边一带为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白天举行斗牛、摔跤和对唱民歌等。晚上家家点燃大火把,高高插在粮架顶或树上,并在院中或巷道点燃很多小火把。小孩子要举着火把游转,往火把上撒松香粉,跳火把,大人跳芦笙舞。城镇则家家把火把排在门前街上,一排排火把齐燃,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昼,火把如林,人流如潮。有的村寨到了夜晚,将各家火把集中在村外燃烧。在人群聚居的地方,还要点巨型火把、燃放孔明灯等,并围着火把"打跳",尽情狂欢。

五、七月骡马会

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十天左右,以牛、骡马等大牲畜交易为主,称"七月骡马会"。七月骡马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是便有了骡马盛会。古代丽江便有"花马国"的美誉。这里很早就与四川客商交易马匹。用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中,有不少养马生活的精彩描绘。丽江马有体型匀称、眼小有神、颈短精、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蹄质坚硬、吃苦耐劳、举步轻巧、善于爬山越岭等优点,驮、骑、拉均宜,不但在当地被广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马匹输往各地。明代由于军事和运输的需要,从山西一带引进优良驴种,与当地好马搭配,发展了骡子。

明初,丽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骏马送京朝贡。清乾隆年间,每年三月的"龙王庙会"上已有骡马牲畜交易。民国初年,在各地骡马互市基础上,又在古城狮子山西边的山坡上举办"七月骡马会"。随着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古老的"七月会"更加兴旺,成为交易骡马、交流物资、传播文化的新型盛会。随着规格的日益扩大,会址也搬迁到更加广阔的县城东边红星交流会场。节日期间,纳西人牵着牲口,带着农副土特产和各种中药材,来到大研镇赶会。邻近各地的汉、白、彝、藏、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装来赶会。西藏、四川、贵州、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远道赶来参加盛会。

人们白天赶会、逛会,看展览、演出,从街头到会场3000米的路,人流从不间断。日落西山,华灯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广场上,人声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芦笙,有的对唱"谷气调",有的围圈跳起"阿丽里"和"哦默达"。今日的纳西"七月会",已名副其实地成了边疆新貌的博览会、民族友谊的交流会,越来越显示出它别具一格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