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27 20:53作者:寄南
彝家壮汉准备点燃火把
夜幕降临,广场瞬间变成了火的海洋,人们舞着火把嬉闹着。火红的七月,火把之乡又到火把点燃时。在大小凉山处处都沉醉在火把节的欢乐气氛中,然而要去看火把节,在摄影人的眼里还是布拖的拖觉和普格的西洛,这两个是凉山的火把节之乡。彝家姑娘的黄油伞在山涧小溪中绽放,在高山平坝火把场边,人山人海,人手一把黄油布伞,那场面蔚为壮观,有“忽如一夜金风过,千朵万朵黄花开”;彝家小伙佩戴英雄结在火把场、在山坡包谷地里演绎极富彝民族特色的爱情与思念。火把场上更是力的角逐,英雄的较量,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最惊心动魄的是斗牛,只见两头公牛怒,相向而来,一声怒吼,两对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人群“喔喔”地呐喊助威,霎时精彩。入夜那千村万寨熊熊燃烧的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苍茫的山岭,像蜿蜒的火龙奔向蛙鸣不绝的田野,人们在火里欢呼,火里跳跃,火里歌舞。
日前,云南楚雄举行盛大的火把神韵“火把节”开幕式文艺演出,自此这个一年一度彝族传统盛会拉开序幕。本届盛会以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庆祝活动为主题,融合了民族歌舞、民乐表演、服饰表演等诸多富有浓郁彝族风情的文艺演出,并穿插“斗鸡”、“斗牛”、“斗羊”、摔跤和赛马等传统节目赛事,期间又不乏各类文化展览和巡演,可以说集合了彝族文化精华与大成,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一饱眼福、耳福与口福。
火把节是彝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重大节日,它不仅是彝族的年节,也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作为传统的民族节日,火把节历史悠久,其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大,在少数民族的文化中颇具代表性。近年来,楚雄州把火把节打造成旅游名片、文化名片、经贸活动名片,不断发掘彝族原生态的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是火把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成为彝族文化集中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
古老神奇的彝族文化、虎与火的图腾崇拜,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绚烂多姿的民族歌舞、缤纷艳丽的民族服饰、风格独特的彝族饮食、世代传承的彝族语言文字、日益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以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彝族传统火把节构成了我国彝族文化大观园的美丽画卷。而素有“迤西咽喉、省垣门户”之称的云南楚雄因为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早就享有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彝族医药发源地和茶花之乡的美誉。
据介绍,本届火把节除了各类文艺庆典活动之外,还开办了火把节商品展销会、2012中国楚雄第27届国际茶花大会新闻发布会、城市文化发展讲坛、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等系列推广活动,力求做大以“楚雄火把节”为主题的文化产业,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活力和新突破。
链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居住在鹤庆、丽江毗连的五峰山麓的白族和纳西族,到了火把节之夜,要举办耍火活动。人们在村寨所有的大树上,系上成团、成束的红花,象征“红花火树如炬燃”。当天上出现第一颗星星之际,人们各舞一把点燃的小火把,载歌载舞,环“红花火树”唱颂一通。
居住在宁蒗县的普米族,到了火把节这天,要举办祭颂火神活动。据传,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为了子孙和与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时获得了火。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带来火种这天定作祭颂火神节。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寨口,栽埋一棵大松树,象征昂姑咪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树上挂系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下午用牲礼祭过“化身”后,由村中年岁最高的一老妇人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也在“化身”上将其点燃。尔后,众人在老妇人的带领下,环“化身”跳起锅庄舞,歌颂昂姑咪献身传火的功绩。礼赞过“化身”后,各人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声高歌。祈求火神昂姑咪赐福,庇佑全村人人畜兴旺、五谷丰盛、村寨平安、事事如意……
舞火唱种黄坪乡是鹤庆县的一个热区,物产富庶。据传,这里的居民是当年孔明和孟获在此屯军留下的后代。这块沃土是当年孔明与孟获结盟时共同开垦出来的。并在6月24日晚点火夜战,首次播下了五谷之种,荒甸从此变成了良田。为了纪念这一日子,每到这一天,后人就要点火把夜战播种小春作物。是时,老人和孩子们手舞火把,环田地歌舞助兴,青年人在田间播种。劳动生产与民俗活动融为一体,另有一番风味。
古往今来,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各民族都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把把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火把节之夜的热闹场面历代文人多有描述。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在改革开放、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今天,火把节赋予了更新的群众性、娱乐性、多样性的内容。人们不仅继承和发扬光大其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而且溶进了时代的气息,构成新的景象。例如节日期间,国外游客,省内外游客大量涌来,做买卖的人大量涌来,外来者远远超过本地人,火把节成为吸引各方人土前来观光旅游和
贸易洽淡的手段和机会。各种群众性的文艺体育表演节目也一年比一年更丰富多彩,民间节日也自然成了地区性的节日,从乡村节日走向了城乡节日,从单一民族节日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的节日。真正知道和了解彝族的人不多,但一说“火把节”和’阿西跳月”,人们便不会感到陌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要了解原汁原味的火把节还是在乡村中,特别是远离城区的偏僻的村寨才具备民间地道的习俗风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除了唱歌、跳舞、捉迷藏外还做一种叫“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由一人扮做“老鹰”,其余的人排成一条长龙,依次揪住前一人的后衣摆,长龙的第一人扮做“母鸡”护后面的“小鸡”。“老鹰”拚命抓后面的“小鸡”,后面的“小鸡”看到“老鹰”来抓时,前面的“母鸡”也拼命去抓“老鹰”,如果“老鹰”被“母鸡”抓着,就要来充当母鸡保卫小鸡。后面的小鸡一方面要摆动以躲避老鹰,一方面还要“吱哟”地叫唤。“老鹰抓小鸡”游戏前,母鸡要张开翅膀护小鸡(扮母鸡者伸开双手)并学母鸡叫“咕来!咕来!”老鹰才能开始抓小鸡。
除了“老鹰抓小鸡”外,还有一种规模较小的“狐狸护石子”的游戏。即一人扮做母狐狸,手和脚着地,身下摆上三个石子扮做狐仔,一人扮做老虎去抓“母狐狸”身下的石子,母狐狸用脚踢着老虎,老虎就要来替换母狐狸护卫狐仔。
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火把节不仅是每个家庭传统的节日,也是各家各户亲戚朋友交往欢聚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