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19 04:53作者:若翠
释比朱光亮。
释比所用的法器。
羌历年是羌族村寨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从古到今,羌族各个村寨在这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会举行各种欢庆活动,其中包括每个村寨必须举办的仪式——“还愿会”(坐愿会)和“祭山会”。
2005年8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阿尔村巴夺寨90多岁的老释比余明海,一大早起床,吸完一支兰花烟,喝了几口茶水。其后,老释比的儿子余世华拿出了一件全新的青布长衫和一件披褂,老人颤手颤脚地换上了这一身新衣服。老人的孙子余正国随后帮他戴好了前一天赶制出来的猴头帽,帽尖缝制有3只长角,角的顶端系有用纸张裁剪而成的白色穗须。余明海不时用手摸摸头顶的帽子,白色穗须在晨光中来回摇曳跳跃,仿佛在兴奋地等候着“祭山会”上它们将有的那一刻辉煌。
羌历年前的“坐愿”
2005年8月10日,当笔者与羌族学者余耀明抵达阿尔村巴夺寨时,发现整个村寨非常安静。尽管次日有隆重的“祭山会”,但男人们依旧烤火、喝酒聊天,妇人们忙忙碌碌,操持家务。据余明海老人回忆,原来寨中庙宇遍布,每逢羌年,寨中热闹异常。老人说,巴夺寨原来分为3个大小不等的寨子,其中最大的一个寨子羌语名叫“查且”,寨中有玉皇庙(又称“山王庙”)“阿乌且”。“且”,羌语意为“菩萨”或“天上的神”。
在老人的记忆中,昔日阿尔村的羌年,几乎是全村村民的仪式与欢娱。“我们把农历九月最后一天称为‘坐愿’。那一天,全村人白天一整天不能吃饭。下午5点,释比把祭祀用的鸡、羊带到山王庙前,还带上‘日曲’(用面团揉成的野兽形状的面塑)。夜幕来临时,释比开始念经,完毕,用法刀将‘日曲’切碎。然后,先定师(祭祀的礼仪人员)将切碎的‘日曲’倒进庙外的一个山洞中,用泥土和石块把洞封好,随后放一响土枪。全村村民听见这一声枪响后,方才生火做饭。”对于昔日的阿尔村而言,羌历年这一天,不仅是全村的祭祀之日,也是法制之日。释比会在当夜主持全村村民过去一年的“评介大会”,扬善惩恶,褒真贬伪,并当场宣布来年的条条乡规民约。但现在,这些几乎全是记忆了。
祭山前的准备
阿尔村的“祭山会”,又名“山王会”、“山神会”、“转山会”、“祭天会”,当地羌语称为“刮司姆”。学者们大多认为,羌族一般居住在高山峻岭,民众、牲畜、庄稼等一切生灵全靠山神保佑,故选择在羌历年举行“祭山会”祭拜诸神,祈祷诸神保佑羌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地方太平,百事顺遂。羌寨附近的山上一般都有一丛葱郁的老树组成的“神林”,树前的空地便是祭祀的场所。祭祀处修有石塔,有数块代表诸神的白石。
据老释比余明海介绍,阿尔村的祭山仪式一般由本村会首(旧时民间各种叫做“会”的组织的发起人)牵头,释比主持。
在巴夺寨,释比朱光亮正在准备祭祀用的柏枝、松明、香、烛、纸和鞭炮,一群羌族男子正在他家大门口选择“神羊”。朱光亮说,祭山所用的“神羊”,一般由寨内养羊户自愿奉献。大家将经过细致挑选的纯色公羊牵到会首处,经释比再次评选,得到会首和释比的肯定后,大家用五色布条做成彩珠挂在羊角上。同时,羌寨里的青年还要到山里挑选两根碗口粗的杉杆,剥皮后留下顶端桠枝12枝,桠枝上插白色小旗,杉杆上系着五色彩纸,栽立于“神林”前的空地上。
阿尔村的“羊皮鼓舞”
太阳偏西时,一片神秘的光照在山间。阿尔村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祭山仪式开始了。法会的执事人员牵着羊,释比敲着羊皮鼓边舞边唱。众人在释比的带领下,顺着崎岖的山路到达祭坪处。
老释比余明海手执点燃的柏枝,围绕杉杆边走边念咒语,给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员及祭祀所用的鸡、羊解秽驱邪。
之后,释比带领大家从已点燃的折枝上跨过羊。羌族认为,天神是老祖宗,山神是管水、山和森林的,地神是管土地的,牛王是管衣食的。这4尊神对众生有功,需要用羊祭祀,也叫“还羊愿”。释比将4只羊分配给4尊神。余明海身穿短褂、白裙,头戴金丝猴皮做的三尖帽,手摇铃铛,用羌语念“抖羊”词,请四神认定祭羊,带领众生供奉。
据介绍,在祭山还愿的过程中,释比念诵经文是极其重要的部分。经文是祭山、还大愿、设坛敬神时才诵的《上坛经》。老释比余明海诵唱时,左手执羊皮鼓,右手拿着鼓槌,神情庄重,按经词的韵律边唱边敲击。
随后,阿尔村的释比们表演起了法事舞蹈——羊皮鼓舞。由于是大型的法事活动,由村中最有威望的老释比余明海头戴金丝猴皮帽,持神杖和盘铃,念咒语、挚法器领先,朱光亮等6名释比紧随其后。余明海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鼓槌敲击,朱光亮等人在其后左右起舞,变幻着一些简单的队形。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声轻,舞步单一、迟缓。渐渐地,节奏转快,释比们的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振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魔赶走,羌寨可保平安。据说,“祭山会”表演中许多舞姿粗犷、稳健,技巧性强,在去掉宗教色彩后,现在已逐渐发展成群众自娱性舞蹈。
集体的仪式与欢娱
羊皮鼓舞结束后,在四周围观的村民自发跳起了“萨朗”。“萨朗”汉语意为“唱起来,摇起来”,为自娱性舞蹈。身着羌族传统服饰的村民,男女分别各站成一排,围成圆圈。起舞前,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该舞的歌曲,然后,由一名男舞蹈能手领头,率领大家边歌边舞。舞至高潮时,男队高喊“呀喂”,女队即应声“学喂”。欢快的吆喝声,回响在崇山峻岭之间。
天色已近黄昏,执事人将“神羊”分别牵到天神、地神、山神、牛王4尊神位前,释比在每尊神位前边击鼓边唱边跳,身子略朝前倾,双膝微曲,呈半蹲姿势,“咚咚咚”击鼓3次,左脚向斜上方跨出一步,再击鼓3次,左脚退回原地,直立身体,目光正视神位,面带微笑,口中念诵还愿经文。经文念诵完毕,释比立即下跪,执事人员这时已将羊杀死,鼓点也由急而渐缓,直到停止。
整个羌年的祭山还愿会活动结束后,各户领取所分的羊肉,向村中自己的家走去。不久后,夜幕降临,没有路灯的阿尔村漆黑一团,安静无比。屋外,满天繁星。屋内大家围着火塘,边烤火聊天,边喝着滚烫的羊肉汤。宽大的房间内,闪烁的火光营造出温馨的气氛,传承着阿尔村悠久历史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