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盛大的节日——“四月八”

时间:2016-10-21 08:51作者:若冬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盛大节日。贵州的贵阳、黄平、松桃,湖南的湘西等地都有过农历四月初八这个节日的习俗。

这个节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逐渐成为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一个是由不同传说、古歌反映出来的历史久远性。

贵阳地区的“四月八”尤其隆重,每年的“四月八”,到贵阳参加庆祝活动的人数达数万以上。人们来自贵阳各郊区和惠水、龙里、修文、清镇、开阳、息峰、平坝、安顺等县、市。庆祝活动仅只一天,但在这一天中,贵阳山城充满了节日气氛,各族人民以贵阳市喷水池(旧时称“铜像台”)为中心,进行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苗家的青年男女跳起芦笙舞,布依小伙子吹起了姊妹箫,到处是洞箫、笛子、月琴的声韵,到处是身穿鲜艳民族服装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有的男女青年正在忙于寻找称心的伴侣,有的中老年人则在聚集起来的人群中谈古论今,人山人海,使你难以移步。这里那里传来一阵阵动人的情歌,质朴诚恳、自然亲切。

参加“四月八”节日的苗族群众按照祖辈过“四月八”的基本方式,按时集会于铜象台(及铜象台以西旧称世杰花园一带为中心)一祭奠其埋葬于此地的苗王,而“四月八”也就具有了浓厚的上坟、祭祖性质。随着年长日久,集会和社交性越来越强,祭祀性反而轻淡下去。这一天,苗族人民为取吉利往往是全家出动,自带乌米饭、糍粑、黄粑一类食物,从四方八面涌向铜象台。集会活动主要是由苗族男女青年跳芦笙舞、唱歌、交谈为内容,活动往往通宵达旦,四月九日便自动结束。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族节日集会。“四月八”到来之前,商业部门就准备了充足的民族商品;节日里,主要街道设立茶水站,免费供应少数民族同胞。入夜,部分影剧院为他们提供了临时歇息的地方;公安部门和其他保卫组织全力维持治安,保证少数民族同胞的安全。

在这一天,商业活动也十分活跃。尤其是为少数民族兄弟所喜爱和需要的民族特色较浓的产品,销售额比往常高得多。

从1983年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四月八前后开展“民族团结周”活动。因此,不但苗族、布依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佳节,汉族同胞和一些文艺团体、民族院校等单位也排练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目参加到庆祝活动中来。这就使名闻遐迩的“四月八”节日更加声势浩大,同时也含有了更深刻的民族团结友爱的内容。 

关于“四月八”节日的由来,有一个主要的传说。

很早以前,苗族的一个部落住在“格罗格桑”(即贵阳市一带)。部落中有一位名叫古波养六的老人,他勤劳勇敢,而且有智慧。他和儿孙们在泽溪坝(现在贵阳小宅吉一带)开荒辟草,在螺蛳山下种地耕田。由于他们辛勤劳动,庄稼越种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那时,这个地方林木茂盛,野兽很多,夜里时常出没糟塌庄稼。有一天,古波养六守护庄稼时射死了一条母猪龙。他知道,龙心是个宝,放在水中,天就下雨雪;放在干处,天就放晴。这样,他取出了龙心,把它收藏起来。果然,依靠着神奇的龙心,庄稼就长得更好了。一个连一个的大丰收,乐坏了古波养六和部落中的人们。

这件事终于传到了河都务人的耳里。河都务是居住在格罗格桑东方的一个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就派人化妆成商人来到格罗格桑。“生意人”在卖东西给古波养六的女儿时,用假龙心换走了真龙心。随后又带领人马来侵占嘉西坝(现在贵阳市喷水池一带)。残酷的战争开始了,古波养六和他的女婿祝德弄、西南寨的鲁勤妹(女)及乡亲们拼死抵抗。三天三夜的激战中,古波养六与祝德弄死在嘉西坝鲁勒妹死在黑羊井。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

后来,苗族同胞每到四月初八日就身着盛装,拿着箫笛,背着芦笙赶到祖先们英勇牺牲的地点来纪念他们,缅怀他们。每到此时,苗族同胞们或三五成群,或由亲人伴随,带着乌红黄自各色“乌米饭”向贵阳市喷水池一带集中。因为是分散居住的人们的会集,所以“四月八”也就逐渐增加了社会交往、庆祝、邀约婚事等内容。同时也加进了商业贸易的内容。

本文标签: